第95章 碑文-《大明神捕》
第(2/3)页
整个大殿长十余丈宽几丈余,围墙内享殿巍峨,楼阁壮丽,陵内石刻植松十万株,栩栩欲生。
在大殿的西北方,过古漆水的瑶池上的白玉台阶便是神道,神道的两侧自东向西依次排列着十二对石兽:狮、獬豸、驼、象、麒麟、马,每种四只,两蹲两立,共十二对,逶迤绵延达一里多地。
之后,神道又折向北,有望柱一对在前,继而是巨大的石像四对,两武两文,威武雄壮,神态肃穆。
石刻线条粗率,简约生动,一看就知是洪武年间特有的标志。陆霜见我望了半天,小声的道:“怎么了,唐大哥,发现了什么吗?”我没说话,半响才道:“要说太祖真身吗?”唐逸一惊道:“怎么?唐少侠知道?”我摇了摇头道:“不知道,不过?”唐逸急道:“不过什么,难道?”我瞟了一眼唐逸道:“虽说不知道这太祖真身藏在何处,不过嘛也能猜出一二!”唐逸道:“何以见得?”我道:“据传太祖下葬后不久即传出,其真身未与马皇后合葬,而是独葬城西的朝天宫。此即过去所谓,
“高皇帝龙蜕,在宫不在陵”!”福伯插言道:“此话怎讲?”我扬起脸出神的望了一眼那画中的‘太祖’道:“这朝天宫在城西水西门内,前有三清殿,后有大通明殿,如今是金陵的一座风水宝地。此处原为吴王夫差所筑的冶城,五代时吴王杨溥在此建紫极宫。宋元时先后易名祥符宫、天庆观、玄妙观、永寿宫等。明洪武十七年,太祖命军事刘伯温查看了此处风水之后,重建此宫,并易今名。建成后,便让百官
“朝贺习仪于此。我想太祖之所以将真身葬在此处,为了是建文帝!”唐逸道:“为了建文帝?怎会?”我笑了笑道:“燕王朱棣发动
“靖难之役”,经过四年的征战,燕王获得全胜,建文四年6月13日,燕王统领大军开进南京金川门。
当燕王军队进入皇宫时,宫中已是一片火海,建文帝也没了踪影。与此同时,建文帝所使用的宝玺也毫无踪影。
据宫中传闻建文帝死于宫中的大火中。文皇帝朱棣望见宫中烟起,急遣中使往救,至已不及。
中使出其尸于火中,还白上,上哭曰:“果然,若是痴耶!吾来为扶翼不为善,不意不谅而遽至此乎!’……壬申,备礼葬建文君,遣官致祭,辍朝三日。”仁宗朱高炽御制长陵后碑也说,建文帝殁后,文皇帝备以天子礼仪殓葬。
文皇帝后来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中说:没想到建文帝在奸臣的威逼下纵火自杀。
但是,太监在火后余烬中多次查找,只找到马皇后与太子朱文奎的遗骸,建文帝是活是亡无从得知。
燕王为让天下知建文帝已****,曾作有祭文,但其坟墓在什么地方,无人可知。”唐逸道:“难不成太祖当年已知文皇帝要发动靖难之役?这个也?”我道:“虽说不可能,在也不能说没有可能,当年在南京攻破之时,建文帝曾想自杀,但在其亲信说服下,削发为僧,从地道逃出了皇宫,隐姓埋名,浪迹江湖。文皇帝死后,他又回到京城,死后葬于京郊西山。文皇帝登位后,感到生死未卜的建文帝对他有一种无形的压力,因此多次派心腹大臣到处访问。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的陪同官员中,有不少锦衣卫士,这显然就是用于暗中察访建文帝的。文皇帝还曾向天下寺院颁布《僧道度牒疏》,将所有僧人名册重新整理,对僧人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调查。从永乐五年起,还派人以寻访仙人张邋遢为名到处查找,涉及大江南北,前后共20余年。民间传言中,在许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踪迹与传说。有的说建文帝先逃到云贵地区,后来又辗转到了南洋一带,直到现在,云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为鼻祖。更有人认为当年建文帝潜逃后,曾藏于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内,接着隐匿于穹窿山皇驾庵,于永乐二十一年在此病亡,埋于庵后小山坡上。
第(2/3)页